-
豫剧的起源
豫剧前身河南梆子的起源已经很难考证。一说明末秦腔与蒲州梆子传入河南后,与当地民歌、小调相结合而成;一说由北曲弦索调直接发展而成;一说是在河南民间演唱艺术,特别是自明朝中后期,在中原地区盛行的时尚小令基础上,吸收“弦索”等艺术成果发展而成。 河南梆子的班社最早始于何时何地,今无可考。据老艺人传说,过去的演员大多出于乾隆年间的蒋门和徐门两家的科班,而开封的“老三班”:义成班、公议班和公兴班...
-
豫剧的流派豫东调
豫剧在其发展过程中,由于受到各地语音和民间音乐等因素的影响,在音乐上形成了带有区域性的不同风格的艺术流派。主要分为豫东调与豫西调。豫东调因受其邻近的兄弟剧种山东梆子的唱腔的影响,男声高亢激越,女声活泼跳荡,擅长表现喜剧风格的剧目。豫西调因遗留了部分留了秦腔的韵味,男声苍凉、悲壮,女声低回婉转,擅长表现悲剧风格的剧目。 豫东调,是指流行以商丘为中心的一个豫剧支派,也称河南梆子、河南高调...
-
豫东调诞生的渊源
关于豫东调的形成,有两种说法: 一种说法是,开封附近的祥符调传入演变而成, 乾隆年间,住在开封城南朱仙镇北门附近的著名梆子戏艺人蒋扎子,开科授徒。数十年间,蒋门班培训了大量的梆子戏演员。道光年间,黄河在开封一带决口,朱仙镇周围尽成汪洋,蒋门班无法维持下去,便向四方流落、发展。艺人相传至商丘一带的,形成豫东调。 但是上述说法得不到证据的支持,开封附近蒋门何时传入商丘一带,没有文字可考...
-
豫东调的早期科班夏邑三班
夏邑县衙役组建的豫东调戏班,以阵容强大、行当齐全闻名于豫东、鲁西南、淮北一带。清代知名演员有杨道、王神、陈万胜、张建才(张福生)等。其中张建才为红脸演员,嗓音清亮,表演大方传神,人称“戏状元”。红脸孙照登、唐玉成等拜师门下学艺,成为豫东调的著名红脸。清末至期间主要演员有生角演员郭阳、陈希龄(老婆生)、孙照登(孙门)、陈孝思(艺名新妮),旦角演员有刘群(刘希同)、段玉兰(艺名花公鸡)...
-
国家二级演员巴秋燕
巴秋燕,国家二级演员,主攻刀马旦、闺门旦,曾得到京剧表演艺术家刘秀荣、刘琪、沈健瑾、豫剧皇后陈素真老师亲授。受到京剧教师张明录、徐荣生老师教导。拜京剧名师郭景春先生为师。毕业于新乡市戏曲学校。 1999年荣获河南省首届青年演员戏曲大赛一等奖。 2001年获全国豫剧第八届“香玉杯”艺术奖。 2003年举办的首届全国“国花杯”中青年戏曲演员大赛中,荣获刀马旦“十佳金奖”。...